close

小時候胖,長大幾乎注定一樣胖!不少人終身都在和肥胖對抗,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根據研究,小學時若胖,長大後有6至7成依舊會胖,國中胖的人,成人後「8成」會繼續胖。醫師提醒,肥胖「3分從遺傳、7分靠環境」,若能比別人更重視飲食和運動,仍有機會擺脫肥胖一族。

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國小學童肥胖比率達14.9%(男童17.4%、女童12.2%),國中學童肥胖比率16.8%(男童20%、女童13.2%),雖較2013年呈現些微下降,但仍令人憂心,因為這些小胖子,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較高,骨骼肌肉、內分泌、呼吸或社交也會受影響;更有研究指出,國小、國中肥胖者,成人後肥胖機率達6至8成,屆時將出現成年期的肥胖併發症,或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成人肥胖,可以歸咎至小孩時期胖,但小孩時期胖,父母要負很大的責任。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前牙矯正長蕭敦仁說,肥胖可說是「3分從遺傳、7分靠環境」,人體內有「節儉基因」,只需要一點能量,就夠人體用很久,但這基因到了豐衣足食的現代,就變成口中的「肥胖基因」。

前牙矯正牙齒的移動並不會造成附連喪失及牙齦萎縮,然而在薄的頰側牙齦組織或很少的角質化牙齦,唇側的牙齒移動會造成骨頭開裂而造成牙菌斑堆積及牙刷傷害的環境最終形成附連喪失及局部牙齦萎縮。在厚的牙齦組織,即使向唇側的牙齒移動也不會造成牙齦萎縮。在薄的唇側牙齦組織或是缺乏角質化牙齦的情況,如果矯正的計劃是要將牙齒移向唇側,我們可以在矯正前運用適當的牙齦黏膜手術來增進牙齦。一旦開始前牙矯正治療,牙周病患者應該要密切監控任何牙周病理復發的症狀,必須要經常回診做專業的感染控制。使用最簡單的矯正系統以減少牙菌斑的堆積並有利於口腔衛生。由於牙周的降低,可以使用不同的骨頭錨定裝置,例如:mini-screw, mini-plates,或是植牙來控制牙齒的移動。矯正治療結束,一旦達到最後的牙齒位置,建議在牙周組織降低的患者採用一種永久的固定。通常是採用舌側固定的維持器。避免使用活動的維持器,為了預防牙周病牙齒病理性的搖晃移動。

他解釋,人只要一胖起來,肥胖基因就會漸漸增多,透過精卵結合,父母的肥胖基因將遺傳給小孩,成為「易瓷牙胖體質」,得一輩子和肥胖作戰。

蕭敦仁舉例,同樣吃一定數量的漢堡,易胖體質者增加的體重可能比較多,但也不代表一定瘦不下來,而是相較於其他人,這些人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是飲食必須更控制、運動要更積極。

國健署提醒,照顧者得摒除「小孩胖一點才有福氣」的觀念,透過讓小孩多攝取健康飲食,包括白開水取代含糖飲、少接觸糖果餅乾,一起吃健康的早餐和晚餐,同時傳遞健康飲食的觀念,此外,每周運動時間要超過420分鐘、每天睡滿8小時,透過營造健康的環境,共同來防治兒童肥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前牙矯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sselw1k58 的頭像
    russelw1k58

    russelw1k58的部落格

    russelw1k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